博文列表
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
发布时间:2016-06-08   点击:   来源:本站原创   作者:陈春松

    本期话题:近日,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给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生讲课时,有一部分学生在现场趴着睡觉,引发了舆论的批评。不少人认为现在校园里学生上课睡觉很普遍,但却是对站立授课老师极大的不尊重;不过也有人觉得现在的“90后”想法独立、重沟通,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适当的改善。对此你有何看法?《常州日报—现代教育版》——

 

         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

有一次,墨子的学生子禽问墨子:“处理一件事情,话说多些好呢,还是少些好呢?”墨子回答他说:“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。蛤蟆苍蝇之类,日日夜夜叫个不停,叫得口干舌燥了,也没有一个人愿听它的。但是那雄鸡一声响亮的啼叫,大家便为它振动了。你想,话说多了有什么用处呢?重要的是,话要说得合时机、入情理、得要领。”

墨子所言,使我想到了“院士站立讲课,学生趴着睡觉”。

院士讲课,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。然而,在教育教学实践中,一方面“讲课”手段为众多的院士、教授、博士、专家、学者所采用;另一方面 “讲课”效果有时却令人失望,有的甚至产生负效果。我认为,墨子提出的“合时机、入情理、得要领”这三条是值得讲课者借鉴的。

“合时机”,就是要合理地选择教机。选择教机问题也叫“时教”。《学记》上有一句话:“当其可之谓时”。就是说要按照学生的特点,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,才能叫“及时”。吴良镛院士的讲课,对“60后、70后、80后”大学生而言,可能很有吸引力。因为那些年代的人,肯吃苦,愿发奋,希望通过听课、听讲座取得进步,但“90后”的大学生情况则不同。“90后”独立性很强,重互动,愿沟通,肯交流,看待事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,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,他们不一定会接受。诚然,吴良镛院士的金玉良言,但可能跟“90后”的成长环境、生活和学习经历,乃至讲课表述模式,有一定的隔阂,导致“不合时机”,一时不能很好地接轨。有的授课者针对学生自制能力较差的特点,坚持预见在先预防在先,把互动、交流、沟通作为讲课的重要环节,这样便可以起到动员集体、激发同学、造成舆论、统一集体意志和规范学生听讲行为并避免许多不良倾向发生的作用。而那种不顾教育时机,不与学生互动探讨、交流,或者信口开河,或者照本宣科,或者滔滔不绝的讲法,势必影响教育教学效果。

“入情理”,就是要通情达理,以情感人,以理感人。心灵的呼唤,离不开感情作媒介。思想的共鸣,也需借助友爱交流去撞击。情理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力量,是为人们所共认的。情不通,理不达,感情相悖,即便金玉良言,也免不了会变成及时雨浇在石头上。一位学者曾说过,成功的思想教育应“三分含情,七分叙理”。从广义上说,这话是颇有见地的。它辩证地告诉我们,“院士讲课”、“教授讲座”不要停留在“动之以情”,也不要局限于“晓之以理”,应当将情理有机地“化合”,做到情中有理,理中含情,情理交融,这样,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灵与感都得到升华。那种把“讲课”、“讲座”当作一种说教、一种训斥手段,甚至对学生讽剌、嘲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。当然,本文所述,并非针对吴良镛院士而言,92岁的老院士站着讲课,已属不易,学生理应尊重。

“得要领”,就是要有针对性,分清主次,言简意明,不能事无巨细,泛泛而谈,枯燥无味,婆婆妈妈。教师授课要注意克服以多取胜的倾向,对个别学生授课,要摸清脉博,紧扣心弦,使学生感到实际、实在、实用;对集体讲课,要具有针对性,要从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中选择正确的讲课方式,使讲课具有互动性、典型性、激励性、教育性。

院士站立讲课,学生“睡觉门”, 引发了舆论的批评,甚至给扣上“不敬师不尊老”的帽子,不应该如此“鞭挞”学生。“睡觉门”,问题出在哪里,作为教授、教师,应从自身找原因。“讲课”与“讲座”是一种艺术,一种“言传”艺术。我们授课者一定要努力学习和研究这种“言传”艺术,不断提高自己的“言传”水平。同时,还要注意把“言传”与“身教”结合起来。古人云:“未律于己,勿施于人”、“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。师生之间要注重沟通,拉近距离,形成最好的教学组合,用各种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。作为授课者,要精心备好讲义课,不仅要备好讲授的这门课,还要备好“90后”心理这一门课,如何让授课内容被他们接受,是要费一番心思的。只有这样,才能更好地增强“讲课”、“讲座”的感召力,提高教育教学效果。

关闭窗口
打印文档
附件:
    Copyright 2008-2018 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