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文列表
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论与思考
发布时间:2018-12-12   点击:   来源:原创   作者:颜珊珊

【摘要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,对人们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,教育问题一直就是大家所关心的,我们培养了许多的“天才”与“神童”,但依旧在她们身上找不到创新的精神,大多数孩子依然是循规蹈矩之人,都是些“听话的孩子”纵然他们学富五车,但却恐难有所作为。 对于我来说当老师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,每一年对于自己的教育生活都有不同的认知和感想,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教育应该不是让孩子们学会多少知识和本领,而是要能在去自我学习、认知、发现、探索,因此教师应该要学会去引导学生,而不是牵着孩子走,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。在如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中,创新能力显然十分重要。然而,这种形式下的学习方式,不单只是教师的问题,这也涉及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教育问题。从以上的教育现状来看,改变这种形式已经刻不容缓了,因此我将从以下方面来谈一谈我的看法。

【关键词】教学  学习方式  创新教育

一、 创新教育的含义与重要性

   许多教育者认为都把创新教育理解为创造教育或创造力教育,但是我认为这浅化了创新教育的内涵,创新型教育应该有教育意义上的转向:由原来的保守性教育到创新型教育。这一转向涉及到教学内容、教学目标、教育评价和标准的全面变革。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,创新只是意味着对于我们是一种经验和思想的获得和生产,许多学生和老师都认为创新是社会精英分子的专利,但其实创新是每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形式,每个人都是创新的主体,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来说,对它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,因此学校就更应当重视。创新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,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、社会活力与生机的条件,还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二、 关于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

   小学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培养良好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开端,因此对孩子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但是在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,小学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。每当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我就发现,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是非常狭隘,不发散,回答的答案也是十分相似,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相当的差,本以为只是个别班级的问题,没想到大多数孩子都有这个问题。许多老师对此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词汇“听话的教育”,当谈到“听话的教育”这个词的时候,我陷入了沉思。的确,有一个听话的孩子总比一个调皮的孩子更让家长和老师省心,教育是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共同合力才能使学生健康发展的,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只是学习的奴隶而已。“在学校要乖,要听老师的话”相信每个人的父母应该都对子女说过这样的话,貌似听话的孩子就会无形中被定义为好孩子,而不听话的孩子就是坏孩子,中国的家长大多数是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的,但是我们要弄清楚的是对于孩子来说:听话是好事,太听话可能就是坏事了“太听话到没有自己的思想,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想法,没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,一味盲从地跟随别人。这才是害了孩子,想必这样的孩子她的依赖性肯定很强,主动思考的能力差,做事情不敢大胆尝试,就像温室里的小花一样被老师和家长呵护着。因而在学习上的表现则是举一反三的能力特别差,学习方面呈现出依赖性,不会自主学习。肖川先生对于现如今的教学现状是这么看待的: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-12年的孩子,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、机械的训练、死记硬背、似懂非懂,很难想象在他的一生中,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,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,能够不唯书、不唯上,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,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,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,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。在教学中应不断强调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、探究学习,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,关系到校园生活的质量,关系到我们伟大民族的素质的提高,更与我国的综合国立的强弱有关系。

三、 影响创新教育的因素

一)课堂教学组织形式

 其实在学校里面这样的孩子很多很多,在学校的教育中,因为班级化教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学的原因,教师不能及时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现实状况,教师也疲于对于学生学习问题的管理,因而可想而知大部分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,只想着让她尽快完成学习任务。

(二)传统的教育模式

有人说,教育的灵魂应该是道德教育,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,大多数培养出来的表现为缺乏独立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甚至缺乏自律能力,表现出来的就是循规蹈矩,缺乏独立自主精神。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中负担过重,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健康。

1、由于升学率、平均分两座大山压在学生与家长的身上,一般的教师在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,强化学习的做法,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,缺少了游戏与锻炼的时间,甚至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。

2、在应试教育催化中,教育目标狭隘,教育手段单一。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“教育机器”。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,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,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。同时这也折射出教师人格修养的不足之处,一个巴掌拍不响,我国教育现状堪忧。

 (三)我国的教育现状

中国的教育现状情况复杂,我国的应试教育理念,已深入人心,虽说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,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,使学生自我思考意识薄弱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而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多半显得急功近利,忽略了学生除学习以外其他方面的发展,就我看来学校无小事,事事皆教育,现如今教育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问题。在学生的学习生涯阶段,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左右他们的思想,而是要给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,尊重每一个学生,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

四、如何在校内实行创新教育

  (一)教师的教学方式

我们能够给予学生的其实很多,比如说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,学会与孩子沟通,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;学会宽容,用广阔的胸襟对待孩子,而不是把它们当成孩子;学会选择,选择适合孩子的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;学会教育的智慧,等等等。。。不得不承认,在学生的一生中,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。

  (二)教育理念的转变

1、时代在改变,我们的教育理念同样也要更新。而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,我也深知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歌唱训练,而是要引导他们,给与学生更多的感受的空间,放手让学生去探究、合作。让学生学会去欣赏、感受乐曲的美,提高音乐表现力及审美能力,从此真正地热爱音乐。不仅在音乐学习方面需要这种改善这种理念,文化课的学习中更应如此。

2、教师在教学期间应提倡开放式教学,避免让孩子单一的从课本上汲取相关的知识,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3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,人们对教师这个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教师角色变化体现在:教师不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,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;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,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成者;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,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助力者。

4、在古代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观中,先有唐代教育家韩愈的理论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者”来形容教师。教师是道德的传播者、知识的传播者、问题的解决者。可以看出: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观是以“教师为中心”,它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“教书匠”,为了教书而教书,很少去反思,去研究。这样一个角色,只能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,但绝做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;它对教师自身发展而言可能比较顺利,但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,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迫切需要根本性的变革。

(三)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

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,学生的学习方式很直接的影响到孩子的一生,然而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方式都是机械的重复,对所学知识生吞活剥,很难想象在她的一生之中,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,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,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,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。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,因此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克服对于答案及老师的依赖性,通过让学生主动动脑思索,与其他学生互相讨论、交流完成任务,并培养其团队协作的精神。学生在学习中要能主动思考,大胆质疑,做到不唯上,不唯书,只唯实。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,爱因斯坦说过:“想象比知识更重要,因为知识是有限的,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,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”。因此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。 

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迫在眉睫!

在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中明确指出:“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、死记硬背、机械训练的现状,倡导学生主动参与、乐于探究、勤于动手,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、获取新知识的能力、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。”能够看出,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有: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;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、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等;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因此,形成以自主、合作、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,不仅仅是教育价值观、人才观和培养模式深层变革的迫切需要和具体表现,又是实践的动力。在新课程改革中给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、探究学习的方式,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、积极性与创造性,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,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解决。

教育是我们国家的希望,不仅是兴国之本,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,教育兴则国家兴,教育强则国家强,它需要国家、社会、学校、家庭的共同努力,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更是任重道远了。

 

 

参考文献[1].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[M].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4(15)

          [2]古小燕.课堂教学环节探究[M].高教育出版社,2003(13)

          [3]陈浩.课堂教学能力培养[M].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1(05)

          [4]郭静.教育教学方法[M].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7(66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[5]邱扬.研究与探索[M].音乐教育出版社,2008(45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[6]肖川.教育的理想与信念[M].岳麓书社,2006(157)

 


关闭窗口
打印文档
附件:
    Copyright 2008-2018 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